專題文章
近來在我的帶年少孩子及青少年「上山下海」,在大自然教室中「學習」人生課中有許多紛紛擾擾。經過我數月來的沉澱與整理後, 我發現紛擾來自外間的人在認為我們在take risk 與我們是在take responsible risk的觀念上有著重大差異。
在於我及中心同事,帶領最年少的孩子們在小二學生在升小三那個暑假開始便跟我們背起full gear (全副裝備),在暑假日子行五日四夜,每天移動營地的遠足露營,中學生是7-14日不等的上山下海全方位挑戰(獨木舟環香港水域、單車環台等)。外間認為孩子在大自然壞天氣中活動是冒險不負責任的。
在於我,我們好清楚我們的培育工作是在做take responsible risk而不是take risk. 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的訓練核心,是在認真裝備孩子用最佳的狀態面對挑戰:以走長距離遠足露營訓練為例,打從第一天他們聽簡介會,他們便知道為這次挑戰所要負責及準備的:回家自我準備所有個人用品及打包(項目用品多至20-30項目,如睡袋、地蓆、頭燈等,家長只能在傍指導)。在訓練活動的第一天不是玩遊戲,而是由教練細心教導下學習野外三餐煮食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項。繼而年青人要在街市自行小組購買所有膳食。回到中心更要把小組五天膳食,分成每天每一餐獨立大包,他們然後自行平分配背負份額。
精彩還在後頭, 他們還要把小組自己會用到的小組裝備(營幕、爐頭等30多樣),一一分配。然後教每個人如何正確把過百樣的器材用品「打包」在背包內。那怕只是小二的年輕小伙子,他們都把所學的做得有板有眼。
去到營地後,我們的訓練原則是,當年青人可以做或應曉得做的事情,盡管他們未會做,我們全部都會逐一教曉他們(例如,煮食、清洗、起營、地圖閱讀、行山技術、小組決策等等)。教曉了之後會是每天重覆的練習,導師在他們傍邊反覆指導:全副武裝起這班年青人小伙子,讓他們有好能力、有正確技術、合適的器材、良好的與人協作的態度,去正面的對變幻的大自然。不管在狂風大雨或炎熱烤灼中,他們都能安穩對應而毫不落難。更正面說的是,他們準備好了,去面對營會最後那天的final challenge ,它可能是登全港第一或第二高山,又或者是登香港三尖之一。
社會大眾氣氛主流是鼓吹play safe遠離危險 ,而我主張教導年青人是,要自我成長及讓自己蛻變是敢於向夢想出發,途中是有許多困難危機,他們要學會如何在prepare themselve in the risk ---play responsible risk .
在這種與風險與共的真實旅程中,年青人更會用生命體驗及學到:
做好該做的,接著有能力做到可能做到的事,突然間你將能勝任那些原先以為不可能做到的。
Start by doing what's necessary; then do what's possible; and suddenly you are doing the impossible! St. Francis of Assisi
什麼是出色優秀?就是有勇氣去做,並做得好!
那是我們的新生代不會是與生俱來的,問題是我們留下什麼平台而讓他們可以從中成長,而變得優秀及出色。
什麼是Take risk ? 是讓年青人以「消費者」身份呈現或自居,要求機構或導師事事中央準備好,他們只需要準時出席便可。營幕食材及小組用品由大會的車車到營地,膳食食是機構中央準備及每天分發,參加者大部份東西都不用背負,當有壞天氣時,便會有機會要嗰樣無嗰樣,參加者以這樣狀態與心態進入大自然進行挑戰,當然會好易會出事。
當你習慣事事別人為你準備,你便學會依賴
但是當你習慣事事自我準備,你便學會勇敢
讓年青人每天願意冒負責任的風險,而成為習慣。
這是考試的季節,讓我想起我大女兒小悅,早前拿著測驗卷回來的心驚膽跳一幕。
話說在上個月,我大女兒在英文評估(即是測驗)後,拿著試卷回家跟我及太太說:「爸爸,我今次考得好唔好呀!」。我兩公婆對望,心想一定考得好差了(或許會不合格)。因我女兒在中英數三科裏最弱的是英文,因為幼稚園是沒有催谷英文,我們亦從沒有給小悅到外上英文補習班。誰不知道接過手一看:
天啦成績是:92分。
天啦!92分!咁都話成績不好,我跟太太的心比她成績如果是不合格更難受更震驚。因為我知道,在孩子身上如把「完美」或「近乎完美的」表現,在幼小年齡的時候深植在她的自我價值觀上,我孩子注定一生都不再快樂、不能欣賞及享受到自己的付出及努力的不同程度的回報。我知道這個「第一次出現的心態」作出的「對話」及我們作父母的「反應」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耐心而用心跟女兒有以下的對話。
我:小悅,考到92分的你都話不好,咁對你來講,點樣才是好呢?
小悅:能夠考到我格離同學仔XX及另一個好朋友佢地咁有99分及滿分才是好(我心中當刻真是深深抽了一口涼氣)。我的。。。。。92分。。。。。。。唔。。。。。所以我不好!
我:唔,小悅,爸爸有一些好重要的事想告訴你。。。。。。不過爸爸想抱住你來同你講。(然後我就以坐著的姿勢把小悅抱起橫坐在我的大脾上,深深抱緊,眼望著眼地情深溫柔的跟她說。)小悅,爸爸明白你,你話99分及100分方是好是因為你心中有一份自我要求及希望,想做到最好,好似你的同學仔及好朋友咁叻,對嗎?
小悅:有著被明白的點頭。
我:小悅,爸爸好欣賞你有這自我要求進取的心。我及媽媽家中最愛的大女兒小悅,我們好想告訴你一件好重要、好重要、好重要的事。你要聽注喎。小悅你憑藉你自己的力量,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忙之下,你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可以在這次測驗中考得92分。爸爸媽媽以你為榮。爸爸媽媽不會在你只考到99或100分方以你為榮。而是,我的寶貝小悅,你是憑著你自己的能力、你用心上堂聽老師的講課,你理解加上自己的消化下,你考到這個分數。爸爸是以你的「付出」及「能力」為榮。爸爸不是以你的分數為榮。(這對話過程,我看到小悅眼中閃爍著受到肯定被明白的眼神。有著自信及被明白,眼神特別水汪汪。)
我:小悅,爸爸更加想跟你講,因爸爸是欣賞你的能力及付出。所以,如今次你攞到的是60分,爸爸都一樣咁讚賞及欣賞你!小悅你知唔知點解呀。(想看看他是否真的明白我所講的)
小悅:(小悅水汪汪的眼睛加上甜美滿足的笑容回答),因爸爸欣賞的是我的「能力」及「付出」。
我:小悦,無錯啦。還有一件事,小悦你這種習慣及個性,爸爸好想你以後要繼續下去,以後不論是在功課上及考試上,你都做出這種爸爸好欣賞你的「能力」及「付出」下去,知嘛?因為爸爸以前細個都是跟你一様這様憑自己能力長大的,因你的爺爺嫲嫲是不識字,教不到爸爸。知道嘛?
小悦:(好用力的點頭告知我)知道!
我:為了肯定及讚賞你的能力,小悦,爸爸獎你可以拿著爸爸的八達通,一個人到樓下士多,選一様自己喜愛的零食獎勵你。
小悦:好野!(由是小悦便好興奮地拿著八達通下去了)
我們香港的孩子卓越得沒有靈魂、優秀得不會自我欣賞、外表亮麗,擁有許多成績及證書但不滿足。。。。。。。。一切現時種種叫我們心碎的情況,這一切的罪惡根源在那裏?
「完美主義」及他的孖生兄弟
「恐懼」,以恐慌為主導怕落後於人的競爭
各位,世間跟沒有完美的,完美主義在孩子成長路上是「沒有路的死路」,只會導引孩子走向心靈死亡。由恐懼主宰的育養,教我們的孩子再沒有生活,只有無間地獄地操練、功課、考試、再操練、更多功課、更多考試。。。。。。。沒有家庭生活及快樂。
我知道孩子未來幸福(或是災禍)在我們這班人手中:在父母傳遞什麼價值觀給下一代。所以我選擇拒絕我的孩子心靈看不到自己的美麗,看不到自己的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比成績更為寶貴。只有最好的那批才是好,只有精英才是好,於我它才正正是最不好!
我知道,孩子自小及在小處就操練這種中肯的價值觀及不斷在不同家庭生活塲境中操練。他們在人生長大路途便不會那麼容易跟從社會「扭曲」的價值觀。他們的未來會自在會快樂。
父母會轉念,孩子在未來困境中也會找到出路!
以此文章是回應作天《沒有靈魂的卓越》一文
2017年,一名就讀上水區內出名Band 1中學的學生,在初中頭三年,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級頭10名。惟他自升上中四後,因不堪學業壓力兼成績倒退,選上自殺的路途。他在走上自殺前寫下:
「我曾經以為我的故事很精彩,這個世界或許很美好,但沒有人告訴我怎樣感受。」
上面這孩子的那一句話,深信我們許多人都深深傷痛。到底我們是否還要盲目地跟著社會主流的「精英主義」走?到底我們每天辛辛苦苦的追逐,一追再追所謂精英或卓越是怎麼一回事?在我服務青少年的前線經驗看見是:
我們在追求沒有靈魂的卓越
我們誤以為,只要我們的孩子不再憂食憂住、不挨餓、不是衣不蔽體、有家可歸、便不是貧窮。但真正的貧窮是感覺不被需要、不被愛、不被關心 、活得不像個人。
「小的時候,不把他們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魯迅
我同意巴菲特所說:「評價一個人時,應重考察四頸特徵:善良、正直、聰明、能幹.如果不具備前兩項,那後兩項會害了你。」
我們常常聽到人說:人沒文化那會是極可怕事情, 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完全取決於人民的文化水平。可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
早前我在閱讀時,看到一個對「文化」很深刻獨到的詮釋:
1. 根植于內心的修養
2. 無需提醒的自覺
3.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 為別人着想的善良
我們所追求的卓越是欠缺「文化」底蘊的卓越。香港人所謂的「叻仔」、「醒目仔」,對照上文的分享可以看出,我們一直努力培育孩子方向──聰明及能幹,是根本「害了」孩子。讀書以成績水平,工作以賺錢水平來定意孩子的「卓越」水平,是一條真正的「死路」。難怪我們有那麼多的孩子感到無望選擇完給生命。
我在大聲疾呼「夠了!」我們要停下來,要換上另一條培育的路徑及更換對成功培育孩子的定
請把孩子培育成普通而幸福的人!
世間上,無人在起始擔當一個新角色時是稱職的。大家都是那種「應該曉得的人卻不曉得」(People who should know,but don’t )。新手爸爸、媽媽就是一個典型型子。 有了孩子,老公要擔當爸爸這角色時,一般會比太太做媽媽,更難更需時的去適應這角色轉變,及注入這新角色所需要的新行為。
因為在嬰孩出世階段到孩子升小一階段,孩子最需要近距離的愛、關懷與照顧。而這些特質普遍會是女人的天性。女性會較善於近距離的照顧、表達愛護。若果父母的「愛」就這様去定了義或應該是這様:愛就是那種要情感或豐富而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會便會好容易在家庭中製造孩子在愛中有大缺陷。
當看到這種父母在對孩子情感交流的落差,兩公婆在育孩上,普遍便會開始在有嬰孩時出現叫我擔心分野───就是太太對孩子的情感上走近孩子,爸爸在孩子情感教養及支援上心想交比太太,自己就跟孩子心靈反向的走,慢慢離遠孩子與的心靈互動,專心一意努力工作養家。
我大力反對爸爸在家中跟太太有這様的育孩心靈或職能上的分工,其實爸爸仍是有那份觸動生命的感人之情,但那是不易表達的為父之情。在我與那麼多的爸爸同行的經驗,及自我觀摩自已擔當父親這角色過程。孩子確實仍能親切感受到為父含蓄之情,孩子只要跟著爸爸,有著一個好專注跟從爸爸在一起的二人空間、再沒有催促的時間表,那麼孩子就能 全然感受到父親那種獨特愛。
就讓我連續數天分享,我多年來做「爸爸重獲尊貴身份」的工作經驗與心得。(包括早前在剛過去11月帶了60多名爸爸,1帶1自已k3孩子畢業旅程)當爸爸找到作父親愛孩子專屬而尊貴的空間時,爸爸改變是那麼的快,而帶來給家庭往後的改變是麼的劇烈而叫人驚訝!
歡迎大家